随吐丝温度的提高, 盘条的抗拉强度有明显的升高, 这似乎与吐丝温度越高晶粒越粗大、吐丝温度越低晶粒越细小的理论相矛盾。其实, 此类钢经过微合金化, 加之在轧制时进行了控温轧制, 经过回复与再结晶, 形变奥氏体晶粒已经相当细, 即使提高了吐丝温度, 对晶粒的粗化程度相对很小, 因而对强度的影响可忽略。
表面增碳的影响
从用户处拿回的断丝试样, 有一部分呈笔尖状断口, 且在试样的一侧有一连串鱼鳞状裂纹。根据以往的经验, 应为表面局部组织不均匀所致。对断丝试样进行金相检验发现, 在鱼鳞状裂纹附近, 组织中出现了块状和网状渗碳体。
这是由于连铸过程中, 操作不当, 保护渣中的石墨碳随钢液进入结晶器, 造成连铸坯表面局部增碳所致。
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
通过对82B 盘条的非金属夹杂物检验发现,82B 盘条的非金属夹杂物一般为C, D 类夹杂, 且C类夹杂较多, 较高达C4. 5e, D类夹杂一般为1 ~ 1. 5级。观察到的夹杂物较大宽度为30 μm, 远远**过标准要求(标准要求C 类≤1, D 类≤0. 5)。非金属夹杂物存在于盘条中, 对盘条后续加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危害:
(1)拉拔和捻制变形时, 破坏了钢丝基体的连续性, 造成应力集中, 一旦受到拉应力或切应力的作用, 沿夹杂物方向就产生破裂, 造成钢丝拉拔捻制时易断裂, 且断口不规则;
(2)非金属夹杂物降低钢丝力学性能, 尤其是降低其横向力学性能, 使钢丝塑性降低, 在高变形情况下易断裂, 弯曲、扭转值降低, 非金属夹杂物成为钢丝疲劳断裂源, 造成钢丝耐疲劳极限降低;
(3)在钢丝热处理时, 由于非金属夹杂物的膨胀系数与钢丝基体有差异, 在钢丝内割裂钢丝基体连续性, 起局部缺口作用, 造成钢丝热处理过程中形成微裂纹, 在继续拉拔、捻制时微裂纹扩展使钢丝断裂。
盘条也叫线材,英文:steel wire rod(s),通常指成盘的小直径圆钢。盘条的直径在5-19毫米范围内(通常为6-9毫米),其下限值是热轧钢材断面的较小尺寸。
高强度预应力钢丝是一种经济高效钢材, 具有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高、塑性好, 松弛性能低等特点, 广泛应用于水泥制品、桥梁、核电站、高层大跨度房屋、高速公路等建设。随着我国预应力行业的发展, 82B盘条作为生产高强度预应力钢丝的原料, 其生产和使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。青钢自2003年12月份开始生产82B 盘条, 为进一步提高82B盘条的质量, 中心试验室专门成立了“82B盘条质量研究”技术创新课题小组, 对影响82B 盘条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。
(1)中心偏析是连铸小方坯代表性的缺陷, 解决的方法是增大连铸坯尺寸, 大于180mm ×180mm 为宜, 以提高轧制比;
由于高线盘条的轧制是在规定的孔型系统中完成的, 变形条件基本固定, 各道次的变形参数已确定, 在实际生产时主要是通过对轧制温度的控制即控温轧制来实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