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条也叫线材,英文:steel wire rod(s),通常指成盘的小直径圆钢。盘条的直径在5-19毫米范围内(通常为6-9毫米),其下限值是热轧钢材断面的较小尺寸。
高强度预应力钢丝是一种经济高效钢材, 具有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高、塑性好, 松弛性能低等特点, 广泛应用于水泥制品、桥梁、核电站、高层大跨度房屋、高速公路等建设。随着我国预应力行业的发展, 82B盘条作为生产高强度预应力钢丝的原料, 其生产和使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。青钢自2003年12月份开始生产82B 盘条, 为进一步提高82B盘条的质量, 中心试验室专门成立了“82B盘条质量研究”技术创新课题小组, 对影响82B 盘条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。
盘条在使用前需要用钢筋调直机调直下料,同时也在机器中去除氧化锈皮,也在反复的弯曲拉伸中,强度有一定的提高。没有调直机的小型工地,使用卷扬机拉直盘条,如果是直接拉是不可取的,容易产生太大的塑性变形,应该一端用滑轮重锤,以控制拉力。
中心偏析的影响
在钢坯试样的横截面上, 用Ø5. 5mm 的钻头,分别在边部、中部各取4个, 心部取1个试样, 用红外碳硫仪分析碳、硫含量, 用化学法分析硅、锰、磷含量。结果表明, 心部碳的质量分数较大为1. 06%,中心各碳偏析系数为1. 33, 远远**出标准要求(钢帘线用小方坯中心碳偏析系数≤1. 05), 其它元素偏析程度较小。该连铸坯轧制的盘条在用户拉拔时易发生脆断, 且断口呈杯锥状。纵剖该断口试样发现, 中心部位存在“V”形裂纹, 金相组织检验发现,中心处存在着网状或半网状渗碳体。
渗碳体本身不易变形, 在晶界处呈网状或半网状分布, 对盘条质量的危害很大。盘条在拉拔时易沿晶界产生裂纹, 在进一步拉拔时脆断。其原因是连铸坯本身存在着中心碳偏析, 尽管轧制时线材组织处于奥氏体化状态, 且轧制温度较高, 但由于保温时间有限, 心部碳偏析难以消除, 从而破坏了线材基体组织的均匀性能, 导致线材在拉拔过程中形成杯锥状断口而断裂。中心偏析是连铸小方坯代表性的缺陷, 解决的办法是采用大尺寸矩形方坯轧制, 因为大尺寸铸坯在轧制时能增加轧制比, 消除上述缺陷, 所以一般不宜用小于120mm ×120mm的连铸方坯, 特别是轧制碳的质量分数大于0. 75%线材。另外, 严格控制钢水的过热度, 采用电磁搅拌及连铸时轻压下技术, 同时强化连铸二冷段冷却强度等来降低中心偏析。
(2)连铸坯表面局部增碳,使盘条在拉拔时断裂, 产生笔尖状断口;
(4)钢中O、N 含量过高, 会使钢的强度和硬度升高, 塑韧性下降;
(6)合理的吐丝温度和冷却速度, 能保证盘条获得理想的细索氏体组织。
对于斯太尔摩标准冷却模式——强制风冷来说, 其冷却速度不可能达到形成马氏体的临界转变温度。风冷速度越快, 奥氏体转变成索氏体越容易, 因此, 在实际冷却时采用大风量, 以求快速冷却, 一则可以控制铁素体的析出量, 二则可增大过冷度。对强度有特别要求的82B 盘条, 设定较高的吐丝温度, 加大冷却速度, 可以达到提高强度的效果。
(4)强化控轧控冷技术, 采用合适的开轧温度、吐丝温度及轧后冷却速度, 以获得理想的细索氏体组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