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高线盘条的轧制是在规定的孔型系统中完成的, 变形条件基本固定, 各道次的变形参数已确定, 在实际生产时主要是通过对轧制温度的控制即控温轧制来实现的。
盘条在使用前需要用钢筋调直机调直下料,同时也在机器中去除氧化锈皮,也在反复的弯曲拉伸中,强度有一定的提高。没有调直机的小型工地,使用卷扬机拉直盘条,如果是直接拉是不可取的,容易产生太大的塑性变形,应该一端用滑轮重锤,以控制拉力。
中心偏析的影响
在钢坯试样的横截面上, 用Ø5. 5mm 的钻头,分别在边部、中部各取4个, 心部取1个试样, 用红外碳硫仪分析碳、硫含量, 用化学法分析硅、锰、磷含量。结果表明, 心部碳的质量分数较大为1. 06%,中心各碳偏析系数为1. 33, 远远**出标准要求(钢帘线用小方坯中心碳偏析系数≤1. 05), 其它元素偏析程度较小。该连铸坯轧制的盘条在用户拉拔时易发生脆断, 且断口呈杯锥状。纵剖该断口试样发现, 中心部位存在“V”形裂纹, 金相组织检验发现,中心处存在着网状或半网状渗碳体。
渗碳体本身不易变形, 在晶界处呈网状或半网状分布, 对盘条质量的危害很大。盘条在拉拔时易沿晶界产生裂纹, 在进一步拉拔时脆断。其原因是连铸坯本身存在着中心碳偏析, 尽管轧制时线材组织处于奥氏体化状态, 且轧制温度较高, 但由于保温时间有限, 心部碳偏析难以消除, 从而破坏了线材基体组织的均匀性能, 导致线材在拉拔过程中形成杯锥状断口而断裂。中心偏析是连铸小方坯代表性的缺陷, 解决的办法是采用大尺寸矩形方坯轧制, 因为大尺寸铸坯在轧制时能增加轧制比, 消除上述缺陷, 所以一般不宜用小于120mm ×120mm的连铸方坯, 特别是轧制碳的质量分数大于0. 75%线材。另外, 严格控制钢水的过热度, 采用电磁搅拌及连铸时轻压下技术, 同时强化连铸二冷段冷却强度等来降低中心偏析。
控温轧制的主要目的是细化晶粒:通过低温开轧, 可以控制原始奥氏体晶粒的尺寸;通过降低终轧温度, 可以阻止形成奥氏体晶粒长大;通过对精轧后线材的急剧水冷, 达到所设定的吐丝温度, 不仅可以将形变奥氏体迅速转变成过冷奥氏体, 为组织转变作好充分准备, 同时也控制了过冷奥氏体晶粒尺寸。
(1)中心偏析是连铸小方坯代表性的缺陷, 解决的方法是增大连铸坯尺寸, 大于180mm ×180mm 为宜, 以提高轧制比;